身體如果想要表現的好,有兩項最優先的要件:正確的呼吸以及移動身體,然而大部分的人或甚至運動員並不如此,因此身體會尋求其他機制以完成身體的需求,卻也造成了代償性的身體傷害模式。
這種代償模式是運動場上大部分非碰撞型傷害的主因,也限制了運動表現,使用特殊的「喚醒技巧」能讓身體跳出代償模式,使身體更具靈活性並降低傷害發生機會。這種特殊的「喚醒技巧」利用特殊的反射點重置身體性能而停止代償模式,操作RPR並不需要太深的學術背景或太困難的技巧,即使運動員也能自己用RPR喚醒技巧來提升他們的健康及表現。然而RPR並不只是喚醒技巧這麼簡單,其實運動場上你曾見過的非碰撞型傷害幾乎都可以此相關的機制解釋並預防。
RPR結合了呼吸及穴位來治療神經肌肉系統的失衡,當肌肉活化後會以正確的順序工作,使身體正確的動作,尤其運動員更要求正確的動作鏈以求更好的運動表現,如果沒有正確的活化啟動肌肉,傷害就容易發生。
我們希望動作模式是按照圖1的1→2→3依序被活化的,換句話說,動作產生過程中肌肉徵召次序如下:
1. Zone1:腰肌、臀部
2. Zone2:下肢上半部、軀幹
3. Zone3:下肢下半部、上肢
RPR也能將原本運動員處於恐懼、壓力、戰鬥、激昂等交感神經活躍的狀態轉為較冷靜、理性、平衡的副交感神經活化狀態。Doulas曾說:「壓力並不該是好的運動表現該有的狀態,它其實象徵為了生存而存在的狀態。」當我們交感神經活躍時,我們身體傾向集中於保護重要的器官,而沒有人能在這樣的狀態下發揮最佳的表現,RPR的效果不僅立即、顯著並且可量測,它帶來的反應是持久的,並對心理狀態也產生影響。
RPR利用快速按壓的技巧重新啟動活化肌肉,增強與恢復神經肌肉骨骼及心肺功能的運動表現,讓運動員盡可能快的維持穩定與爆發力,圖2為快速按壓部位與喚醒肌肉部位之間的關係。
※在Zone1,
首先啟動呼吸:對胸骨及最下緣的肋骨處進行按壓;
啟動腰肌:從肚臍向外一吋,向下一吋處,向肚臍方向按壓1~2吋深;
啟動臀大肌:快速按壓枕骨下緣處、耳垂與下巴的交接處。
※在Zone2,
啟動股四頭肌:按壓肋骨及骨盆之間的區域;
啟動腿後腱肌群:摩擦薦椎邊緣;
啟動髖關節:按壓骨盆兩側前緣至上緣及臀中肌;
啟動小腿:肚臍以45度角碰到肋骨處,往下按壓一吋;
啟動闊背肌:摩擦倒數第三根肋骨;
啟動旋轉/抗旋轉肌群:順時針繞圓按壓脊椎兩側肌肉,並大力拍打。
※在Zone3,
啟動腹直肌:拍打大腿內側並大力摩擦;
啟動頸部:按壓鎖骨下方;
啟動棘上肌:按壓手臂和軀幹連接處;
啟動肩膀:手呈爪狀,抓壓胸肌側面及下方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