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同的訓練方法會造成不同型態的適應現象,通常一個週期化的訓練包含7個階段:
第一期、解剖學適應:目的在於強化肌腱、韌帶與關節,通常以低強度高訓練量進行,此階段同時能增加骨骼礦物質的含量及結締組織的增生,改善心肺適能及神經肌肉的協調,為之後更強的訓練作準備。詳細訓練方法請參考週期化運動訓練之解剖學適應期。
第二期、肌肉肥大:肌肉尺寸的變大是肌力增加的基礎之一,在這個階段藉由增加肌肉蛋白質的量來增加肌肉橫切面積,同時也增加高能物質與酵素的儲存能力。詳細訓練方法請參考週期化運動訓練之肌肉肥大期與最大肌力期。
第三期、最大肌力:目前的研究表明對多數運動項目而言,最大肌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其取決於肌肉橫切面積、快縮肌纖維的徵召能力、肌纖維活化頻率、進行一動作時參與肌群同時收縮的能力,必須以高速中強度及高強度(90%1RM以上)負荷的阻力訓練,或以超過100%1RM的離心訓練誘發。詳細訓練方法請參考週期化運動訓練之肌肉肥大期與最大肌力期。
第四期、轉換成專項肌力:依據不同的運動項目,專項肌力可分為爆發力、爆發性耐力或肌耐力,如果要發展爆發力或爆發性耐力,可以中高負荷(40~80%1RM)高速訓練,例如:增強式訓練、敏捷訓練等;而肌耐力依據時間長短又可分為短程、中程、長程,短時間肌耐力主要使用乳酸系統,中與長時間肌耐力為有氧系統,通常單次訓練反覆次數會高於15~20次。詳細訓練方法請參考週期化運動訓練之轉換成專項肌力期之爆發力與爆發性耐力與週期化運動訓練之轉換成專項肌力期之肌耐力。
第五期、維持:此時的運動員一般已經接近比賽季節,通常會維持至少一週一次的肌力訓練,此時此用高負荷低訓練量(訓練量為主要訓練期的40~50%)的方式進行。詳細訓練方法請參考週期化運動訓練之維持、停止與補償期。
第六期、停止:此時須讓運動員在生理及心理上獲得充足的休息與恢復。
第七期、補償:此階段不超過6週,且為保持一定的體能水準,一週仍維持2~3次的訓練,包含每週一次的肌力訓練,但訓練量不用大,或透過遊戲訓練的方式,即可維持先前訓練50%以上的效果,相反,如果在此階段完全停止訓練,在往後的訓練所花費的努力及代價將非常龐大。
週期化運動訓練的七個階段整理成下表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