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腦菌軸系列三:早期人生經驗竟會影響腸腦對話?!

從動物實驗我們發現,受呵護長大的幼鼠,成鼠後較放鬆,對壓力反應較少,較不容易產生成癮行為,社交性較強,較大膽,比較願意探索新地方,但是壓力緊繃且對幼鼠照顧較疏忽的母鼠後代則較為獨來獨往,容易出現怯懦、焦慮、恐懼、憂鬱和成癮行為,類似的實驗在獼猴也有同樣結果。

母親的壓力確實會對孩子的負面行為造成影響,受忽視的幼兒會產生更多的壓力分子CRF,調節壓力反應的系統也較沒有效率,因此長大後即使服用抗憂鬱藥物也難以減輕壓力。

利用神經成像技術觀察早年(18歲以前)有負面經驗人類的大腦,例如:被忽視、口語或情緒或肢體虐待、父母患重病或死亡、家庭嚴重失和或父母離婚等,即使這些人看似健康,未表現任何焦慮、憂鬱、腸道功能失常,但掃描結果卻顯示他們的大腦結構已經改變,且大腦中專門負責評估情況危險、身體感覺意涵的神經活動區域也發生變化。

另外更奇特的研究證據是,壓力緊繃、忽視孩子的母鼠,她的女兒成為母鼠後同樣對自己的女兒表現出較差的育兒行為,並且這種效應會持續好幾代,問題是這怎麼辦到的?其實母鼠與幼鼠的特定互動行為(如;背部拱起餵奶、舔舐)能以化學方式改變新生幼鼠的基因,受忽視幼鼠其細胞內的酶,會在DNA上甲基化,這種遺傳模式稱為表觀遺傳(Epigenetic),被標記的基因仍帶有相同的訊息,也會產生相同蛋白質,但卻無法正常表現。這些被標記的基因改變了大腦的訊息傳遞,使得幼鼠不斷因糟糕的母親而被標記基因,改變大腦發育的細胞和機制,也影響了攜帶基因遺傳訊息的生殖細胞或配子

早年壓力不僅影響了大腦與腸道,也大大改變了腸道菌相,研究顯示,緊張母恆河猴生下的新生兒,其腸道益菌(乳桿菌、雙歧桿菌)遠比心安母猴的新生兒少上許多,這是因為壓力會改變母親陰道的微生物叢,尤其是乳桿菌的減少,造成陰道酸鹼環境的變化,使陰道易受感染,進一步對新生兒的腸道菌相產生重大影響。另外一個研究顯示,因腸道菌相多樣性降低的老鼠寶寶,其製造出並供給大腦能量的分子產生變化,而可協助大腦快速發育及建立腦部特定區域新連結的胺基酸也供應不足,進而嚴重影響大腦的發展

在健康懷孕的狀態,隨著分娩時間越近,陰道裡的菌種多樣性會降低,乳桿菌在陰道會變得較為普遍,這些菌種就成為自然產寶寶腸道菌群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母親獨特的陰道菌組合是孩子獨特且終生的腸道菌模式的基礎。另外剖腹產嬰兒的腸道菌是來自母親皮膚、生產環境(如:醫生護士、助產士、其他新生兒的菌群)定殖,並非來自母親的陰道菌,因此重要的益菌(如:雙歧桿菌)比起自然產嬰兒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定殖在腸道中,危險的腸道菌(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因而也比較容易在剖腹產嬰兒中生長,另外剖腹產嬰兒長大後的肥胖機率較高,也可能較容易罹患大腦疾病。

就演化而言,這種來自於母親的壓力或母親的陰道菌相所造成嬰兒大腦的持久變化,其實是有益的,原因在於在過去的環境中,若母親認為這樣的環境是危險的,這些策略就會向她的寶寶灌輸強化奮戰或逃跑的反應,也修改大腦的突顯系統,使寶寶長大後的腸道感覺傾向於隨時預備好要對抗各種危險,因此行為上會更謹慎且不活潑。

慶幸的是,人類的大腦遠比其他動物複雜許多,有許多因素可以保護我們減輕早年生活壓力的負面影響,而且人類的壓力系統發展時間長達約20年,並且有特殊的治療方法扭轉早年壓力與創傷的程式設定,如:認知行為治療、催眠、冥想、身心療法,這些方法主要透過強化大腦前額葉皮質來改變注意力、情緒反應,改變大腦的迴路設定,重新設置大腦的突顯系統,並緩解腸腦症狀,並改善我們評估潛在威脅的方式。

參考資料:腸道˙大腦˙腸道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