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為什麼總是「覺得」緊?是我練太多?教練這樣說:你放鬆不夠

是我練太多 教練這樣說 你放鬆不夠 沒用按摩球

教練搞不懂 開始在胡謅 還是很緊繃 卡刷下去就通

除了滾滾筒 教練也按摩 針對肌筋膜 推壓揉到痛

太晚我才懂 這真的沒用……

話先說在前頭,我不反對靜態伸展、滾筒放鬆、按摩球放鬆、各種工具放鬆、拍打、按摩,當然更不反對各種調整身體結構的方式,事實上,我認為適當的做這些事情是必要的,那我到底是在反對什麼呢?

先來談談緊這件事吧!

先來想想什麼情況下你/妳覺得緊?躺著?趴著?坐著?站著?走路?跑步?重訓?某個動作?某個速度?向心/離心/等長收縮?

再來想想是哪裡緊?整片區域?某個點?某條肌肉?關節部位?肌腱韌帶?表層/深層?

也可以想想什麼時候會緊?每次都會嗎?還是某個環境?某個情況?某個心情?當天身體狀況?太餓/太飽?沒有動力?……

之前聽過一個笑話啦:「一位阿嬤跟醫生說,我肩膀不舒服,醫生問,阿嬤妳是什麼動作會不舒服,阿嬤舉手過頭說,安捏就痛餒!醫生悠悠的說,阿嬤妳不要舉手就不會痛啦!」這聽起來有點荒謬,然而其實有幾分道理,讓我緩緩說明。

在標題中我特別把「覺得」作引號,聰明的你/妳想必已經發現案情不單純,就緊而言可粗分為二種,一種是結構被限制住,另一種是大腦/神經出於某種原因限制住你/妳的組織,這二種通常會互相影響。

先來談談第二種,大腦會下令讓肌肉緊繃的原因不少,其中常見的不外乎大腦認為環境是危險的、現在情緒是緊張或興奮的、大腦覺得現在身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等等,最後開啟大腦的保護機制,通常伴隨交感神經的活化,最後你就會覺得身體很卡或很緊。

(圖片來源:https://img.theweek.in/content/dam/week/news/sci-tech/2018/january/human-brain-brain-thinking-concept-3d-illustration-shutter.jpg)

對於環境、情緒,大家可能比較好理解,但這裡的身體不穩定是指什麼呢?

原本吸氣時,肋骨會向上提升,橫膈收縮下降;吐氣則相反,肋骨向下,橫膈放鬆向上回到原本位置形成一個圓拱型,當肋廓翻起,已經上升的肋廓位置讓橫膈難以收縮下降發揮呼吸的功能,身體也卡在吸氣的狀態,橫膈則開始變成穩定脊椎的肌肉,將身體拉到伸展的狀態,也就是腰椎前凸的位置,同時產生骨盆前傾,下背肌肉、髖屈肌、腹肌、腿後肌群就會被拉長緊繃。這樣的呼吸每天超過20000次,還會徵召呼吸輔助肌群一起幫忙收縮,因為橫膈已經在收縮狀態下,沒辦法再做更多的收縮,這些輔助肌群包括斜角肌、胸鎖乳突肌、上斜方肌、菱形肌、胸大肌、胸小肌、後鉅肌、腰方肌等,每個人代償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但這些肌肉長期的過勞加上交感神經過活化,身體自然會覺得痠痛與緊繃

(圖片來源:https://i1.wp.com/www.startstanding.org/wp-content/uploads/2018/06/Pregnancy_Back_Pain_Abnormal-Postures.jpg?zoom=1.25&resize=881%2C262&ssl=1)

另外在主要核心肌群(如:橫膈、肋間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骨盆底肌、多裂肌等)沒有主動出力的情況下,身體的穩定度不夠,就會開始徵召其他肌肉代替這些核心作用,這些肌肉要負責活動、負重,又要負責穩定,長期下來就越來越緊,因為無時無刻都在用力,而即使這些相較身體遠端的大肌群仍然無法做足穩定身體的功能,這時神經系統為了安全起見,就會限制活動範圍,這就是為什麼你怎麼放鬆、伸展,甚至請人按摩、調整身體都無法真正放鬆的原因,因為你花了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放鬆上,也抵不過一天呼吸的次數。

因此在執行放鬆技術前,我會先啟動核心及被抑制的肌群,抑制過活化的肌群,將身體關節擺到適當的位置,肌肉擺回真正休息的長度,做若干次呼吸練習,也可以搭配輕活動度運動,恢復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即使要做放鬆、伸展,也會非常著重於姿勢的擺放及動作的控制,因為如果一開始姿勢就沒擺好,你/妳會難以解開真正緊繃的部位。

接著,可以聊一下結構本身的問題了。

結構是很複雜的,全身的組織、器官都互相關聯,緊密的牽在一起,Thomas Myers雖然大致整理出了解剖列車的幾條筋膜線,然而事實上,身體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骨骼、肌肉、關節、韌帶、神經、血管、內臟等,彼此都是息息相關,可能一個腳踝扭到,最後導致肩頸痛,或是消化不良導致腰痠,又或不正確的運動姿勢造成呼吸受限等等,範圍之大甚至目前沒有一本著作整理得完,因此本篇單純以肌筋膜作簡單的概述。

(圖片來源:https://www.bodyinfocus.com/anatomy-trains)

就解剖列車的觀點而言,全身肌筋膜分為淺前線、淺背線、側線、旋線、手臂線、功能線、深前線,線與線之間又會彼此重疊,而形成了全身複雜的筋膜網絡。

可以把筋膜線想像成串聯起來的橡皮筋或彈力帶,有些橡皮筋比較緊,有些比較鬆,假如是在沒有控制下的被動拉伸,根本無法選擇要特別拉伸較緊的橡皮筋,甚至被伸展的往往是原本就比較鬆的,套用在人體也是,沒有先在正確的姿勢下評估,就暴力伸展,常常緊的地方仍然是緊,鬆的地方造成過鬆弛,組織沒有張力維持原本的結構,該處的肌肉通常也不太會在動作中用力,緊繃感因而持續存在。

上文有提到,最剛開始某處的受限,最後可能導致其他地方的痠痛或緊繃,我們用簡單分解的方式來看這個問題,以腰後仰痠痛為例,根據深前線,可能受限的來源是左側或右側的咀嚼肌、斜角肌、髂腰肌、內收肌或脛後肌等,最後壓力集中在腰部,因而產生腰痠下背痛,這時我們就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找出受限的位置,給予調整或學習客製化自我保養的技術,而不是胡亂的拉扯。

(圖片來源:https://i0.wp.com/myotherapycambodia.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Conditions-4-1.png?fit=300%2C200)

所以針對緊繃的地方使用按摩球,或較貴的震動按摩槍也未必有效,當然會有一時的舒緩,但效果往往不久。

(圖片來源:https://manofman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6/Hyperice-Hypervolt-Massage-Device.jpg)

接著我們分別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來看待肌筋膜,在靜態姿勢下,可以從體態偏移方向初步判別肌筋膜的失衡情形,肌筋膜力線交織包覆貫串全身,讓我們有效率的使用身體,花最少的力氣維持結構的平衡,然而人是懶散的生物,喜歡將身體放在暫時輕鬆的位置,而不是長期平衡的位置,長久下來壓力會累積在特定位置,肌筋膜力線會被過拉往特定的走向而失衡,除了無法分散壓力,也無法有效的動作或維持姿勢,因此便容易痠痛,常常覺得卡或緊繃,值得一提的是內臟筋膜、表皮、疤痕等都會影響肌筋膜力線,干擾動力鏈傳遞。

(圖片來源: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f9aa/5ea9a548500ea5518eac60888ad095a02968.pdf)

在動態動作下,傳統或一般的概念認為肌筋膜只是單純被拉長或是縮短,但其實不然,各種動作於肌筋膜間都存在滑動、滾動、浮起、貼近、分離、靠近等3D活動,以深蹲起身動作為例,大腿後側肌筋膜需要向上滑動、向兩端滾動、分離、向股骨貼近,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筋膜需要向下滑動、從股骨浮起,往中央靠近,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筋膜需要向大腿前側滑動等,而多數的緊繃或卡住感,通常是肌筋膜活動受限所致,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單純伸展或按壓,而是在主動筋膜動作中,融入被動徒手鬆動技術,唯有筋膜無法貼近或分離的情形使用自我按摩工具才比較有效。以上其實也只能算是概述,在傷科各類手法中,他們探究身體結構更加仔細,將肌筋膜的各種纏繞拆解得更徹底。

(圖片來源:https://ehealthlearning.tv/wp-content/uploads/biotensegrity_joanne_avison.png)

回到阿嬤的笑話,不是真的不要舉手啦,而是想想舉手是怎麼舉的,彎腰是怎麼彎的,平常站坐是怎麼維持姿勢的,是用懶散的方式以關節卡著關節,還是靠組織間的張力複合體維繫,過頭舉手本身就算是相當複雜的關節動作,從核心,到胸廓、肩胛、鎖骨、胸骨、鎖骨、肱骨,以及與其相關聯的肌肉、筋膜、軟組織,要在對的時間點,在正確的位置,出適當的力,共同完成動作。

在聊完結構本身和大腦控制的因素後,大家應該對於「緊」有比較深的認識,當然不只以上的原因,包括氣血、循環、骨骼、消化、免疫、粒線體、排毒、代謝、荷爾蒙等都會產生影響,因此不要只是從結構下手,飲食、運動、睡眠、生活習慣、情緒健康都缺一不可

緊不一定不好,鬆不一定好,最後提醒大家,面對無法解決的困難,還是要尋求專業哦,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無痛又好動的身軆!

(圖片來源:https://www.nicepng.com/png/full/169-1697686_artists-rendition-of-anthony-davis-mr-fantastic-pokemon.p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