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基礎動作模式】
一般來說,傳統的重量訓練或肌力體能訓練,將動作模式分為六大類,也就是上肢水平推/拉、上肢垂直推/拉、下肢推/拉,而操作上,動作幾乎都以 脊椎中立 的方式執行,這是因為過去普遍認為,脊椎中立核心穩定才能夠給予脊椎保護,非中立位則容易受傷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以人體的結構及演化來看,對於人類最基本的功能其實是「移動(尤其走跑)、投擲」,而這些基本功能其實都脊椎都須要來回的屈伸、側彎、旋轉,再想想我們生活中,除了正坐/站外,有多少時間是須要維持脊椎中立的呢?
因此 thedavidweck 所創立的 WeckMethod 系統,最基本的概念便是,我們需要在脊椎非中立的狀態下做訓練,相較於傳統的脊椎中立、繃緊核心(Bracing Core),我們將脊椎側屈配合旋轉的核心動作,稱為 螺旋核心(Coiling Core),學會使用 脊椎引擎(Spine Engine)
⚠️過去認為脊椎非中立下是有較高風險的,然而在這裡我們必須告訴大家,如果你在移動、走路、跑步時,不懂得如何讓脊椎做出恰如其分的活動,其實反而才是身體慢性痛的來源之一,因為這代表身體不知道真正的「平衡(Balance)」是什麼
由 CoilingCore 出發,WeckMethod將訓練動作分為三大類:
❇️Coiling Core Training (CCT)螺旋核心訓練:維持脊椎側彎在同側、重心在同側的訓練(Position),應用如伸展、啟動、重量訓練、單側負重走、單腳平衡、衝浪的Tube Ride、撞球等
❇️Bilateral Torsion Training (BTT) 雙側扭力訓練:我們有左右兩側的螺旋核心,當同時使用雙側的螺旋核心達到平衡,就是雙側扭力核心訓練,應用如:臥推、深蹲、硬舉、立定跳遠/跳高、蝶泳蛙泳、雙腳跳箱、引體向上、暴力上槓等
❇️Rotational Mivement Training (RMT) 旋轉運動訓練:我們有左右兩側的螺旋核心,當我們從一側的螺旋核心,轉移到另一側的螺旋核心(Transition),脊椎發生旋轉,身體重心從一側轉換到另一側,就是旋轉運動訓練,也是生活中或運動場上最常應用的動作,如:走路跑步、投擲、球類運動、自由式、自行車、攀岩、技擊武術、田徑等
傳統以脊椎中立為主訓練,而發現主訓練動作有不平衡處,才可能以脊椎的一些活動當作輔助、矯正、啟動訓練,某些功能性訓練確實有加入旋轉,但也不一定有細緻的指導脊椎的動作
而WeckMethod 相反,以CCT為基礎,讓身體學會真正的平衡,進而能做到雙側的最大活動度訓練,並且讓身體了解,在脊椎非中立下也是安全的,也能很輕鬆自在的,再結合成BTT及RMT,完善人體全方位的功能,這個過程我們稱為「Position before Transition」,在下一篇我們會再說明
【三大功能性訓練動作】
傳統上六大動作的分類,動作路徑以直線為主(雖然關節動作仍有曲線運動),但人體如果要移動的有效率,多以圓弧的曲線、螺旋為主,而WeckMethod有三大必須做的功能性訓練,這些動作也與「Fight & Flight(戰鬥與逃跑)」相關聯
❇️Locomotion移動:一再重複的移動當然是必練的,事實上,WeckMethod的訓練就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除了走路、跑步外,其實也包括上下坡、上下階、變向、跳躍、衝刺,進而延伸到游泳、潛水、衝浪、滑板、攀岩、自行車、極限體能王等
❇️Swinging Tools甩盪工具:由於人體本身的結構就是以螺旋為基礎,因此動作目的如果不是舉起最大重量,而是以動作效率為主(可以動更快更久、更省力),動作軌跡就會傾向以螺旋為主,也就是所謂的甩盪,如:繩流、盪壺、甩棒鈴、揮棒、甩戰繩、揮拍、揮棒、甩繩球、揮動武器
❇️Throwing & Catching 投擲傳接:與甩盪相同,投擲傳接一樣以螺旋運動路徑為主,差別在於拋丟出物體或接住物體,如:丟棒壘球、接殺、傳接球、投灌籃、擲標槍、鉛球、鏈球、飛盤、丟砸藥球等,甚至在打拳時,我們都會說Throw / Swing a Punch,看似快而直的軌跡,其實概念也是把拳頭丟拋甩出去
以上就是WeckMethod 基本的動作分類介紹與應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或啟發,操作面上在培訓或研習中會有比較完整的介紹,之後也會拍影片讓大家有練習的方向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貼文,幫你/妳自己按讚、分享,或是留言你們想了解什麼樣的知識或訓練,讓我知道這些內容是對你們有幫助的,也能幫助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