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讀書會創辦人 陳伯維 (被教練耽誤的小說家) 推薦

「找到我缺失的,那最後一張拼圖…」

「各位同學,所謂『週期化訓練』,就是協助運動員/學員 建立完整的訓練階
段,依序是 : 解剖適應期、肌肉生長期、最大肌力期、專項轉換(爆發力)」。

「一般來說,等軟組織生長強健後就可以安排肌肥大課表,而到了最大肌力期
則安排肌力的提升,讓神經與肌肉的連結提高,才能協助運動員/學員進行專項
化的轉換。」

培訓課程的老師,在台上細細解說著『週期化訓練』的概念與執行細節,從第
一階段,到第三階段,均是滿滿的學問與執行細節,抄著我手都酸了。

老師一路講到最後一個階段:「專項轉換(爆發力)」,則是設計類似專項的體能動
作或是安排爆發力訓練(抓舉、挺舉等)進行三關節爆發力的優化。

而至於如何設計類似「專項轉換」的動作,則是需要依照各專項(籃球、排球、
跳高)的不同予以設計。無法一視同仁,要學習思考,設計適合運動員/學員的動
作。如果有需要,要與技術教練討論。」

一路到這邊,我停下了筆。

結束那一堂課。

回到工作場上,我按照著老師教學的內容一步一步安排學員的訓練,也如此執
行了好幾年。

但是我始終帶著一個疑問 : 「為何我讓學員在健身房裡做著肌力訓練,到了賽
場,或是生活中,他就會學會應用他的身體?」

老實說,動作與動作之間,依舊存在著特殊性,並不完全一樣「類」生活,或
「類」專項。即使換到了…所謂的「功能性訓練」器材 : TRX、壺鈴、藥球,
進行了大量單邊與對側的動作,它們看起來,還是沒那麼「相似」~~

這個疑問,一直困饒著我多年。
不禁在想 : 「是我想太多嗎 ? 」
還是那是「技術教練」的事 ? 我管太多了?

直到 2020 年底我去上了 FP (Functional Patterns),然後接著再上了<<軆惪動>>的
「螺旋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那個存在我內心的疑惑,終於得到了解答…。

FP 讓我學習到了如何重新看待人體動作架構的模式,透過人體跑跳與大量生活
動作分析得知,我們在建構動作最重要的是:身體張力的架構與力的轉移。

而<<軆惪動>>的「脊椎螺旋」驅動身體動作引擎的思維,更讓我了解為何 FP
會進行那樣的張力架構教學。


<<軆惪動>>的「螺旋脊椎」概念承襲自美國知名訓練聖地牙哥的大神 David
Weck,他是健身房最早的功能性訓練工具:「 Bosu 博蘇」的發明人,更是多項
新訓練工具:Ropeflow 繩流、Pulser 的研發者。

Weck 所創立 WeckMethod 訓練體系,一直引領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菁英教練
思考如何建構更好的人體功能,該系中有幾個相當重要的概念 :

  1. 支撐核心(Bracing Core) VS. 螺旋核心 ( Coiling Core)
  2. 闊背肌對於身體脊椎產力與移動的影響
  3. 頭對腳的重心技巧
  4. 足底支撐 : 足弓穩定 VS. 第五腳趾下的 Green Dot

而上面最大的重點在於「螺旋核心 ( Coiling Core) 」的概念,是挑戰長期以來
訓練界的核心思想:「脊椎中立」化。甚至乃至瑜珈、普拉提、跑步運動等,都
不難發現「脊椎中立」是一個不可變動的教條,是所有動作的基本要求。

但事實上,「脊椎中立」作為教學進程的起步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應用到與「移
動」有關,或是「對物品做功,發力」時,則不是一個聰明的策略。

因為我們在運動場上的發力時刻,脊椎都不是「中立」的,例如 : 丟棒球、摔
角、攀岩;甚至在睡覺(8 小時)的時候,我們也是睡得歪七扭八的。

既然「脊椎中立」並非生活中的「常態」,
「為什麼我們還要這樣教學 ? 這樣訓練?」
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們在練一個我們用不到的「技能」。(草之呼吸?!)

但不是「脊椎中立」全然不對,「脊椎中立與 Bracing Core 繃緊核心」在大負荷
重量 (如深蹲、舉重) 時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只是在其他時刻則不是…。
我們只需要補強缺失即可。

我們「可以」也「應該」訓練身體在非中立位上的連結、結構強化,甚至附加
重量在螺旋的核心擺位上,開啟身體的應用。

Weck 提出核心訓練的 3 大板塊: 「螺旋核心 CCT、支撐核心 BTT、旋轉運動
(RMT)」的訓練分配,根據不同運動需求,給予不同訓練比重加強,但三大板
塊都應該出現在一個人的訓練計劃中,才是完整的 Coiling Core 螺旋核心的建
造。


上面這些思維,大大補強了「週期化訓練」當中最後一個階段:「專項轉化」對
於動作的設計,補上了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健身房的肌力訓練開始能與專項技術連結,「專項轉換期」不再是體能教練與技
術教練之間的推諉。

而我也透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開始大量的使用 Ropeflow 繩流、Landmine 地雷
管、Pulser、螺旋核心進行身體訓練,改善了我許多非慣用邊的身體協調性,多
關節的連動能力、以及身體重心的轉移,還有軀幹張力的結構平衡等狀況。

甚至開啟了我對於功能性訓練的思考,應用在壺鈴、棒玲、啞鈴、戰繩、藥
球、TRX、拳擊的教學技術改善。

當然,我沒說的還有「我因此人都變帥了,考試都考一百分」這樣的好處。

對於我來說,這門課,解除了我長期以來對於「脊椎非中立」的恐懼。
我開始敢在非中立狀態下負重,而且是負「很重的重量」。
但我有因此而受傷嗎 ?
並沒有,甚至身體舒服許多~

過去,對於脊椎擺位上,我被限制了許久。好似,將狗繩繫在一瓶礦泉水上就
能固定狗狗不亂跑一樣,在體適能界的「傳說」上,我們都被進行了大量的
「制約」。

而這樣的恐懼,卻在我上完這一門課之後,岔然消失…。

對於這樣的「螺旋訓練」你覺得有趣嗎?
「脊椎中立」還是你的唯一嗎?

也許,你可以試試看 : 「這不一樣的訓練」。

螺旋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oiling and Rotation Strength & Condition Coach)

這是一門很棒的課程

尤其是講師 Leo 很帥

但是還是差我一點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