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談代償[Day Change]──代什麼償什麼

如果有去找過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健身教練……,對於「代償」這個詞應該不陌生

而這個「代償」,可能造成了你的發炎、疼痛、不適、緊繃、關節磨損等

但是,這個「代償」真的那麼可怕嗎?

今天,我們試著從不同的面相來看待「代償」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某個器官的功能或結構發生病變時,由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來代替補償它的功能,稱為『代償』」

聽起來很恐怖對不對?其實沒那麼誇張啦!

一般來說,就是你的身體某些部位不工作,那麼其他部位就要來代替它完成工作,使整個身體的機能仍然可以運作,所以你看,代償的機制是有意義的,如果身體不知道如何代償,每次有某個部位不工作,就如同一個機器拿掉一個齒輪,整個機器直接罷工,那才真的會有更多麻煩。

我再舉拿代償做幾個生活化的舉例:

分組報告時,同組內的A是寄生蟲,常常做很少的事或甚至不做事,那麼如果要完成報告,其他人就必須幫A完成他的工作,這時可能不是每位同學都願意幫忙,其中出現了一位常常幫這位同學完成他的工作的B,那麼我們就會說B代償A。

(圖片來源:https://startupsmagazine.co.uk/sites/default/files/2020-10/AdobeStock_251439633ed.jpg)

分組報告相對簡單,如果把規模拉大到一間公司呢?公司內有各式各樣的部門,各司其職,發揮各部門所長,必須互相合作才能使作業有效率地進行,一旦某個部門效率低落,甚至公司必須調派人力支援這個部門,這樣一來,支援的部門人力減少,工作量相對暴增,長期下來必定會抗議;被支援的部門,由於支援的人並不是該專長,所以也不能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甚至頻頻出錯,此時公司運作就會成效不彰。

(圖片來源:https://www.north-westjobs.com/wp-content/uploads/2015/10/bad-teamwork.png)

那代償發生在身體是怎樣的情形呢?

肌肉、關節的代償

我們先來談談身體常見的動作代償。

例如腰痛,腰痛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代償,或者它也可能是結果。正常彎腰時,身體的核心肌群(如:腹橫肌、骨盆底肌群、橫膈膜、多裂肌)以及軀幹、下肢(是的,下肢也要,就算你看起來只是彎腰)的肌肉,必須協同出力,共同完成彎腰這個動作,假如前方的腹肌只是被動地擠在一起,而不是主動的收縮,那麼這時,其他的肌肉,如後方的多裂肌可能需要出更多的力,才能控制脊椎做出軀幹的屈曲,一次兩次其實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情況長期發生,甚至每次都這樣,那麼代表彎腰時身體的肌肉間已經無法互助合作,也就是原本該做事的肌肉沒做事,不該做那麼多事的肌肉一直做事,而且不是自己擅長的任務,長期下來,沒做事的肌肉自然無力,多做事的肌肉可能會有疼痛、緊繃、發炎等各種情形,甚至發生結構上的改變,至於結構失衡,這個問題可大可小,每個人不同,有些人可能是久坐久站才腰痠,但有些人可能會長骨刺、神經血管壓迫、椎間盤突出等,都不太一定,所以同樣不注重身體健康,每個人所受的影響也不一樣,自己有沒有覺察(或身體的敏感程度)也會有差,當然以上是簡化的情況,實際會複雜很多。

(圖片來源:https://www.dolmanlaw.com/wp-content/uploads/2018/07/lower-back-pain.jpg)

醫師和治療師有各種檢測或觸診的方法,去評估客戶的肌肉狀態(如:是否無力、張力太強),教練通常也會一些簡單的檢測,但教練的客戶,通常須要做更多動態性的動作,甚至是運動員,教練總不可能每個動作都來個測試,每個動作都以觸覺方式檢查肌肉有沒有出力,那麼教練是如何判斷這個動作是否發生代償呢?

答案是觀察動作時關節或各部位的活動程度,如果情況允許,也可以觀察皮膚的滑動、旋轉、壓縮、延伸

再次以彎腰為例,有些人只有一種彎腰的模式,就是大幅度的做出腰椎的屈曲,也是名副其實的「彎腰」,然而,我們先想想做彎腰這件事的目的,有可能是撿個輕的東西,也有可能要從地上搬起一個很重的物品,也可能是柔術中的摔技,也可能你要和小孩或寵物玩耍……,不同的目的,身體就會有不同的動作策略,也呼應了身體的多種功能,因此如果只是撿個輕的東西,小幅度的下肢活動配合大幅度的腰椎活動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然而今天要移動稍微有重量,甚至是不規則形狀的東西呢?此時我們就得善用下肢(如:髖、膝、踝)、軀幹(如:上/中/下胸椎、腰椎)、上肢(如:肩、肘、腕)互相的協調配合,而這時身體如果還是只有彎曲腰椎這個策略,長期下來就會發生問題。

(圖片來源:https://global-uploads.webflow.com/5b44edefca321a1e2d0c2aa6/5d73e9d77288d5001337bf60_Dimensions-Guide-Humans-Poses-Bending-Down-Combination-Side-Detail-Group.svg)

上述的例子簡化了身體的部位(頭胸腹髖膝踝肩肘腕),然而其實身體約有206塊骨頭、230個關節、650條肌肉。雖然一般我們概稱肩關節,其實包含了肩胛胸廓關節、胸鎖關節、肩鎖關節、肱上關節,與這4個關節相關的骨骼、肌肉、筋膜必須健康協調的配合,才能夠做出順暢的動作,這也是許多人會肩痛的原因之一,因為當一個關節的活動度越大,與關節相關連的部位就越複雜,彼此合作也相對複雜,而例如當肩胛胸廓關節不做事,那麼其他3個關節就必須代償它的功能,長期下來就會出現問題。

教練如何面對代償問題

然而肩痛就一定是肩本身的問題嗎?其實並不盡然,回到上一個舉例,可能源頭是不適合的鞋子,形成不良的足底力學,代償由下而上一個接著一個發生,影響踝、膝、髖、骨盆,進而影響胸廓,甚至影響內臟、核心肌群、最後代償到肩部,影響肩關節本身的協調。

(圖片來源:https://www.wrighthassall.co.uk/media/ucpfsrsw/664.jpg?anchor=center&mode=crop&width=184&height=491&rnd=132327452077070000)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治療常常只解決了患處的問題(當然很多專業醫師、治療師可以解決根源),但治療的手段還是偏被動,就算走出治療室前,你的身體已經0疼痛,甚至連根源都調整完畢(通常需要數小時),但關鍵還是在走出治療室後,可以維持0疼痛多久,因為你的生活習慣如果沒有改變,沒有正確的訓練大腦及身體好的動作模式,身體很容易又會開始不舒服。

而教練,身為動作的專家,我們接觸的大部分是亞健康到健康的族群,或是和治療師配合訓練沒那麼健康的客戶,但無論是哪一種人,面對動作的失能,或本文的主軸「代償」,我們除了做局部的訓練(單關節、雙關節訓練,可優化單一或兩個相鄰複合式關節的協調,以及挑戰較大重量的肌力),也要做整合性的訓練(多關節訓練,全身關節的協調與整合,常應用於爆發力訓練、敏捷訓練、速度訓練等),因為單一關節本身動的好,不代表它能夠與其他關節互相配合,而且通常身體的擺位方式不同,動作策略也會隨之有異,該關節與其他關節的配合方式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去訓練每一種動作策略。

然而問題來了,全身那麼多關節,動作的變化千百萬種,我們要從何開始?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我們通常會從動作看起來最失能的地方下手,因為無論這個部位是因或果,總而言之它現在動得並不理想,當改善這一個環節後,我們可以再次評估,解決下一個環節的問題,最後環環相扣,將所有環節連結起來。

這個過程就像是解謎,也如同拼拼圖,剛開始你的手中有一大堆拼圖片,你會找一個看起來最好認的A拼圖片放在一個關鍵的位置,接著以A為中心往旁邊連結,當然也可以找另外一個B拼圖片、C拼圖片……,放在另一個關鍵的位置,同時向旁邊連結,最後完成整副拼圖,過程中當然有可能有拼錯的時候,這時也不必挫折或氣餒,將拼圖拿起來重新放到對的位置就好,而身體遠比拼圖複雜許多,因此經驗的積累相當重要,無論是對於身體的經驗、教學的經驗、觀察的經驗(中醫說:望聞問切)、思考的經驗、訓練的經驗、感覺的經驗、交流學習的經驗、打破框架的經驗,都非常重要,這些經驗對於我們解謎的判斷精準度和速度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其實多數我們所稱的代償的動作並不是壞事,比較不好的是:

一、我們無法協調的控制該動作

二、我們只有該種動作策略(卡在某種局部或整合性的動作模式)

所以訓練時脊椎一定要中立嗎?當然不是

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嗎?當然不是

肩胛要維持內收下壓嗎?當然也不是

腹部要繃緊往外鼓嗎?肯定不是的

因此從我的觀點來看,對於以健康、多數運動表現為訓練目的來說,增加動作變異度(動作變化、動作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另一個課題就是精進每種動作的協調、連貫,整合慣用邊與非慣用邊。

—————以下為我個人觀點,不一定有科學文獻佐證—————

增肌減脂的代償

許多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體態,而這些訴求不外乎是減少脂肪或增加肌肉,也因此,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增肌減脂方法,尤其針對減脂的部分,有各種飲食法,例如:生酮飲食、高蛋白飲食、間歇性斷食、低GI飲食等。

(圖片來源:https://cdn.images.express.co.uk/img/dynamic/126/750×445/1239826.jpg)

我承認,這些飲食法,某種程度對於身體是有好處的,就像生病時吃藥,如果對症下藥,身體是可以恢復健康的,但是如果身體已經恢復健康,繼續吃這些藥,可能就會產生問題。

因此,特殊飲食法經專業人員(醫師、營養師,絕對不是教練)評估後,確實符合您現階段的需求,那麼這樣的方式對於現階段的您來說就是適合的,然而隨著身體逐漸恢復到比較健康的狀態,我們的飲食也應該朝向「均衡、適量攝取,並盡量在固定的時間吃正餐」發展,我簡單講述這樣做的原因。

我們要先想想,我們為什麼會變胖?真的是單純因為吃得太多嗎?為什麼有些人好像喝水就會胖?有些人怎麼吃都還是吃不胖?為什麼在飲食習慣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體重突然就上升呢?

如果我們的身體環境是平衡的,體重照理來說是不會有劇烈起伏的,就像心跳、體溫、呼吸等,外在環境一時的變化,身體應當有能力去調節這些改變,然而如果外在環境(如:飲食、睡眠、壓力、作息、運動等)的變化不是一時的,身體就需要其他策略來平衡這些改變。

事實上,身體很多的變化,包括脂肪的多寡、肌肉的大小,都跟荷爾蒙的恆定有關,一旦荷爾蒙失衡,身體就必須透過某種方式「代償」以尋求恆定,一方面也是身體在向你傳達內在訊息,而其中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脂肪的堆積。

(圖片來源:https://www.hcgdropsshop.com/sites/all/themes/bootstrap/images/Leptin.jpg)

荷爾蒙包含了內分系系統以及神經傳導物質,因此荷爾蒙的恆定影響著身體大大小小的事,用強硬的減脂手段,或想方設法的只在意把肌肉練大,這些都會破壞身體的平衡,而這個身體的平衡,包括了荷爾蒙、結構、生化指標、氣血能量、運動功能等,所以如果想減脂,我們必須跳脫「我只想著要減脂」的想法來重新看待這件事(增肌待會再談),因為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消除脂肪,而不是尋求在身體的平衡下使脂肪自然減少,那麼減去的脂肪會因為身體的代償作用,很快就填補回去,而長期使用較極端的減脂方式,身體無法用脂肪代償,那麼就會尋求其他的代償策略,惡性循環下,身體只會越來越不健康,除非有一天您決定要終止這樣的事情。

目前科學研究對於影響減脂的原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包括吃的食物、吃的時間、水分的攝取、微量元素的補充、腸胃菌、腸胃健康、運動訓練種類、訓練強度、訓練量、睡眠品質、睡眠的時間、身體結構、中醫所謂的陰陽溼寒風燥熱、心理壓力、生活習慣等等,所以您看過的各種知識,也許說的都沒錯,但也都不夠全面。

身體是相當複雜的,如果只從一個角度解決面臨的問題,那麼通常這個方法只能救急,不能根源,因為看似這個問題解決了,實則他會以另一個形式從重新冒出來,代償一個接著一個,問題只會越來越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上述有這麼多的原因要考慮,我要怎麼下手……,身體雖然複雜,卻又單純,只要你思考「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答案便呼之欲出:飲食適量均衡、固定作息、規律適量運動、睡眠充足、適時的放鬆,不只減脂這件事,許多問題自然就解決了。當然過程中遇到困難,還是必須遵從專業人員的建議,畢竟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該階段最適合的方法也不同,但最終,我們都必須透過打造好的身體環境,來讓身體自然維持平衡與協調

好的,接下來要談論的很有爭議,肯定也會有很多人不認同,為什麼我不建議你一昧的只把肌肉練得非常非常大呢?

我必須先強調,目前沒有任何文獻可以佐證,大肌肉對於身體有實際的壞處,如同高蛋白飲食目前只證實對於腎臟有問題的人才有害,而腎臟健康的人則沒有影響,因此以下,僅僅是我由我的所知所學來推論。

我們先不談大重量訓練帶來的高風險,進行大重量訓練導致的內臟傷害/撕裂其實並不算罕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做大重量時為了讓身體穩定發力,須要進行蓄氣增壓,使腹壓高於大氣壓,進而擠壓到內臟,一旦超出內臟承受的範圍,內臟就會被擠爆,進而產生撕裂;就算多數人內臟看似沒有受到傷害,我認為這些微損傷長期下來還是會累積成一定程度的負擔,而這樣以「大重量」為目標的訓練方式,我不會說不好,但身體為了不斷突破最大肌力,我認為它必須有所犧牲(無論是在結構/生理/物理/生化/功能上),這也是為了發展肌力,而代償原本身體應該具備的功能

(圖片來源:https://powerfullift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9/05/passed-out-weightlifter.jpg)

那麼過度的練大肌肉呢?

我們先想一個問題,假設一個人訓練的姿勢都非常正確,但他只狂練胸肌──槓鈴臥推、槓鈴上斜臥推、啞鈴下斜臥推、夾胸、單手滑輪胸推等,訓練強度、訓練量都很高,一週練3次;而背肌訓練強度雖然不低,但訓練量相對少,一週練1次,如果平常生活習慣良好,大家覺得這會對他有什麼影響呢?

(圖片來源:https://qph.fs.quoracdn.net/main-qimg-e7a2fe75849a87916610cbdf785bb718)

最常見的就是結構與肌力的失衡,當然好的生活習慣、調整、輔助訓練都能減少這樣的情形發生,但這會有點像是使用高蛋白飲食法卻沒有均衡飲食,再吃維他命、益生菌、營養品補充,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缺什麼補什麼,短時間不會有大問題,但長時間下來,身體會更容易受傷,而且結構必定多少有失衡。

我知道,多數專業的教練,會注重肌肉在左右、前後、上下是否失衡,但我認為有至少二點沒有辦法平衡:一是每種肌肉的TypeI和TypeIIA、TypeIIB纖維的比例不同,這些肌纖維的功能和結構並不相同,其中大肌肉多半是TypeII纖維比較多,能夠儲存較多的磷酸肌酸和醣元,肌紅蛋白和氧化酵素都相對較少,雖然我們能夠盡可能地去平衡身體前後、左右、上下,但每塊肌肉的大小是有上限的,當小肌肉無法在功能上支持/配合大肌肉,就容易發生實際的傷害,而結構上發達的大肌肉通常相對有較高的張力,容易使身體張力失衡,最後是不同種類肌纖維其在生化的意義上不同,是否會造成生化上的不平衡也是可以探討的;其二是我們並沒有思考內外的平衡,一般我們想練大的就是肉眼看的到的肌肉,然而我們全身大大小小的組織其實都藉由各種筋膜網絡相連在一起,當張力集中於外表的肌筋膜,與所謂的深前線就會失衡,而深前線連結著我們最核心的肌群以及內臟(平滑肌)、心臟(心肌),因此我認為過大的肌肉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內臟的功能,如果內臟在結構上失衡(沒有在它原本應該的位置及依著應有的節律運動),除了本身功能出問題,也會大大影響內分泌系統,而接下來可以影響的事情可就多著了。

(圖片來源:https://images.squarespace-cdn.com/content/v1/5a7b0177c027d8b292fc1ce7/1519331389989-BYT9BKR119BD0S2U9Z7P/image-asset.jpeg?format=1000w)

好,但我不是在危言聳聽,也不是反對大家練大肌肉,身體有自我平衡(代償)的機制,限度內的失衡身體都有能力自我調節,這也是身體健康的象徵,但失衡越大或越久,對於身體的風險就越高,我認為在對於這些資訊盡可能了解的狀況下,去評估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就好,畢竟人在各方面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平衡,但不要太過失衡即可,只是每個人對於每種失衡會實際發生傷害的範圍/程度不同,這就像有些人動作稍不正確就容易受傷,有些人無論怎樣亂動都不太容易出事,或是受傷後恢復的很快,也因為這樣的個體化差異,你必須找專家或自我評估,並沒有一定的準則。

這邊也補充一下,許多外表看似非常柔軟、筋很開的人,其實他們深處的筋膜往往都很緊繃。這樣柔軟的人,通常花了很多時間在拉筋(當然部分高手也花了很多時間在動作控制),過度的拉伸就會造持這樣不平衡的結果,更危險的是透過純伸展多出的活動度,我們身體卻不能好好控制,反而增加受傷的風險。

(圖片來源:http://dancenet.s3.amazonaws.com/images/i554/2hj.jpg)

需求的代償

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經過幾番修正最後把人的需求歸納為七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認知的需求、審美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qg2K83)

當然,我並不是心理學家,但我想試著分享我的想法。

以生理需求來說,平時人體內的器官互相協調,維持身體穩定的運作,然而當遇到危險,或身處極限的環境,會啟動身體的「戰與逃(Fight and Flight)」機制,減緩消化道的運動,製造更多的血糖,分泌腎上腺素使皮質醇濃度上升,抑制免疫系統,心跳及血壓上升,感官和運動能力都變得更強,如果狀況更危及,身體則會全力保護最重要的器官,例如:腦、心臟,甚至不惜犧牲其他部位,或解開平時保護身體機制的枷鎖,以求讓這個生命能夠延續下去,說白了,這是一種讓身體周邊器官代償中樞器官以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所以代償不好嗎?代償在危急時刻讓你得以保住性命。

我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都會發生代償,我們會為了滿足自我實現需求,而犧牲生理需求(為了賺錢而傷了健康);我們會為了滿足隸屬與愛的需求,而放棄了自尊需求;我們也會因為審美的需求,而妥協了安全的需求……

其實,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發生所謂的「代償」,代償並沒有不好,通常不好的是,我們沒有能力控制它,甚至不自知,而其中一種無法控制的長期代償,就是「成癮

甜食癮、咖啡癮、藥物癮、零食癮、毒(管制藥物)癮、菸癮、酒癮、手機癮、購物癮、工作癮、遊戲癮、性愛癮、賭博癮……,各種各樣對於物或事無法控制的需求(貪婪),已經超出我們的掌控,我們用上述的方式,代償了內心的平靜、幸福、安全感,當我們一缺乏,生理或心理就會出現過度的反應:焦慮、緊張、恐慌、煩躁、憂鬱、厭食/暴食、冒痘、掉髮、荷爾蒙失調等,這時我們必須有所警覺,因為這是身體給你的警訊。

(圖片來源:https://georgehalachev.com/wp-content/uploads/2019/02/how-to-permanently-get-rid-of-bad-habits-and-addictions.jpg)

一般我們所說的代償,久了身體會產生緊繃、痠痛、不適,這時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改善它,而不是只使用止痛藥、按摩等;因此從成癮本身或成癮戒斷,能獲取許多資訊,我們可以從這些資訊試著探究原因,如果需要尋求專業,那麼就要找專家評估、治療。

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面向看待這個問題,就像身體代償,一個腳踝受傷最後導致肩痛的問題,可以從這條連線上的任何一個環節開始著手處理,事實上,剛開始我們也不會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透過一層層的評估和拆解,階段性的處理每一次發現的問題,因此我們也不一定需要執著於成癮本身,如同增加動作的多樣性,我們可以嘗試其他的興趣或培養其他的習慣,成癮可以想成是紓解行為/習慣(動作/關節)卡在一種模式/策略(位置),因此增加行為/習慣多樣性也是一種可以努力的方向

上述提到的甜食、零食、咖啡、手機、購物、工作、遊戲、性愛,甚至管制藥物,只要適度適量適合目的,其實都沒有不好。短時間攝取水分過量會造成水中毒,大麻能用於某些病症的治療,因此無論任何事物,都要適量,過猶不及,過少不行,之前看過一篇文章「這是毒還是藥?先搞懂每日容許攝取量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吧」深入剖析了「毒」的議題,其實主要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概念。

精神的代償

曾經人們,沒有高樓大廈,沒有五光十色,沒有像現在有那麼多種多樣的誘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著大自然的規律作息、依著當地的產物飲食、依著生活的需求活動(運動),相較當代社會汲汲營營的生活,他們懂得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內心的聲音,只要能溫飽,其實就非常幸福,他們不需要電視、手機、酒吧、夜店、錢財……,也能獲得快樂,因為物質世界的富足,並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富足

而現代人,一出生就被教育要好好念書、或學一技之長,接著不那麼重視健康的努力工作、賺錢,飲食、作息、運動可能並不規律、適當,各種心理壓力、文明病、慢性痛因此產生,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而當多數人賺夠錢,發現身體慢慢不行時,再拿這些錢來養病。在現代,我們似乎都要等到身體有明顯疼痛、非常不舒服、無法忍受的狀況時,才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但也不是到完全恢復健康,才有起色就繼續過往的惡性循環,相較過去,我們失去了對精神世界,甚至是物質肉身的探索,如同需求的代償所提到的,當有不好的情緒,我們習慣用物質世界來填補、逃避、麻痺,最終還是沒有心理生理的健康。

也因為如此,出現了一群人,重視精神世界,有些是心理專家,有些可能跟宗教有關,他們開始探索心靈的富足,但在這些人中的某些人,只醉心於精神層面,卻不顧身體的健康,不注重作息、飲食、運動,而這也是一種失衡。

真正的平衡,應該是同等重視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太過偏頗都會失衡,現代的科技、娛樂並沒有不好,相對的,這些帶給我們安全、便利,雖然不一定豐衣足食,但至少溫飽無虞,因此照理來說會有更多的時間內省覺察,但相反的,多數人沉浸在這樣的歡娛中,用物質世界代償了精神世界,很多古人輕鬆做的到的事情,現代人似乎覺得不可思議。

簡單總結,代償模式並非全都不好,不好的是我們不受控或不知不覺卡在這樣單一的模式,而過度單一的目標也相對容易卡在單一的狀態,這些都可能造成整體性的失衡

這樣代償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各種面向:過度的增肌減脂、過早的專項化訓練、挑食、沒有意識的制約行為、無法控制的成癮等,其中一種解決方式就是增加這些面向的多樣性/變異度,多樣性越高代表整個系統趨於平衡穩定,多樣性越低常常一個新的挑戰就演變成嚴重的後果。

無怪乎中醫養生會講求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既不過分也不偏衰,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讓身體各方面能夠協調,中華傳統文化把這樣的概念應用在養生、天文、地理、醫理、兵道、命相、占卜等,也是傳達相同的概念。

感謝大家耐心看到最後,無論您同意或反對我的想法,都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交流,多面向的想法、思考、交流,也是一種多樣性的表現呢!

(圖片來源:https://gumlet.assettype.com/greaterkashmir/import/2020/05/Biological-Diversity-e1590077824743.jpg?w=1200&h=750&auto=format%2Ccompress&fit=max)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